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22年1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216.3亿美元,较2021年底下降285.3亿美元,环比下降0.88%,同比增长1.5%。1月外汇储备下滑,主要受美元指数升值和投资资产价格下跌等估值效应拖累,更多体现了账面价格变动。实际上,最近5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基本处于3万亿美元至3.25万亿美元区间,走势平稳,双向波动特征明显,反映出我国经济金融实力和韧性不断增强。
在上月调降利率后,2月“麻辣粉”如何操作备受市场关注。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2月18日MLF到期的续做)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85%和2.10%,均与上月持平。
银行体系流动性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流通中现金、政府在央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央行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以及支付机构备付金存款等。
金融领域“数字鸿沟”现象正日益凸显。伴随金融产品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化金融服务全面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群体在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上形成差距,金融方面的“数字鸿沟”由此产生,并一度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人民币全球地位再上新台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12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由11月的2.14%升至2.70%,当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占比升至第四。这也是2015年8月中国央行“汇改”以来,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排名首次超越日元。
在过渡期平稳结束后,资管新规从今年起开始实施。从落地到实施3年多的时间里,这一被业内认为涉及面最广、要求最严的资管新规不仅使监管标准走向统一,更重塑了资管市场的格局,督促行业回归本源,防范化解影子银行等风险,并引领着未来资产管理的前行方向,最终将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金融风险报告2021》指出,2021年中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但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值得重点关注。2021年前三季度,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都有去杠杆的趋势,特别是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存在主动去杠杆的行为。从经济总体的角度来看,需要从杠杆率本身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两方面理性研判。
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近期发布的2021年12月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此前,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中已经做出这一判断,称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四位。这无疑是好消息。但也要看到,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构筑有深度、有广度、有韧性的国际网络,将是今后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银行网点了?近年来,不少人感觉到家门口的银行网点、ATM机在减少。银行网点里大多是老年人在排队、办理业务,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网点“消亡论”“关停潮”的声音引起市场关注。是因为目前线上办理业务的途径太方便,还是另有原因?当前的银行网点面临哪些困难?作出了哪些调整?未来的路在何方?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国有大行、城商行等银行物理网点展开调查。
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0个、5个基点。LPR本年度第一次发布即非对称下降,发布时间也从每月20日上午9:30调整为9:15,传递出央行加强预期管理、呵护市场信心的明显信号。下一步,我国货币政策应更主动有为、积极进取,在服务实体经济、维护大局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央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35万亿元,增速为10.3%。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月11日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举行的提名听证会时首次明确给出收紧货币政策的“节奏”和“路径”:将于今年3月结束资产购买举措,随后在年内加息,今年晚些时候或将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而仅在2个月前,鲍威尔还反复强调,美联储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并不等于即将加息,试图将这两者区分开来,以此安抚市场。美联储态度大拐弯,意味着其收紧货币政策的步伐快于市场的最初预期。